購物車

故事的治癒力-孩子自己講故事
日期:2019-06

故事的治癒力 - 孩子自已講故事
宿子依 美國藝術治療協會註冊藝術治療師ATR

當讀書成為了生活中一部分,很多小朋友就會開始自己講故事。在藝術創作中,利用角色和創作過程敘事,也是常常出現的自然現象。在和孩子們的接觸過程中,最美好也最鼓舞人心的部分,就來自於一個個小朋友自己講述的動人故事,這些故事大多來源於自身的真實經歷,且常常通過隱喻和象徵來表達,正如文章開篇的兩位小朋友那樣。

這裏所運用的是另一種和「故事」相關的治療取向,由澳大利亞心理學家邁克爾•懷特 (Michael White)提出的「敘事療法」(Narrative Therapy)。他認為,一個故事能做的,不只是映射個體的人生,更加是重塑他的人生(「A story does not just mirror one’s life, but reshapes one’s life」)。

如果說閱讀療法是一個「對症下藥」的輔助工具,敘事療法則常常在小朋友畫畫的時候,自然而然地發生了。後者在實踐中的使用頻率更高,因為藝術治療師的首要目標是鼓勵小朋友自我表達,而不是被動接受,或是依賴治療師的干預。

一個故事中有「起承轉合」(beginning、middle、and end)或是童話故事中的經典架構:「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天……」或最終的「幸福地生活了下去……」這其中的架構有助於促進孩子們形成「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也就是說,人的能力不是全靠先天決定、一成不變的,而是有很大的成長空間。我們常說,孩子取得好成績時,需要鼓勵的是他個人的努力和堅持,而不是智商或是「天資」,因為前者更能幫助兒童建立自信心,自主地進取和成長。

在敘事療法中,小朋友會這樣講故事:

「我今天在課堂討論上之所以感到沮喪、緊張和害怕,是因為昨天在操場上遭到其他小朋友的嘲笑,並不是因為我天生膽小或是愚蠢醜陋(外化和理解情緒)。」
────
「今天的數學考試中,我沒有想像中表現得那樣好,有些失落和傷心,但在下一次考試前,我可以認真複習,或者換種方式練習。我並不是永遠都學不好數學,甚至其它任何一門科目(『固定式思維』”和『災難性思維』)。也許我以後還能成為數學天才,就是因為今天沒有考好而調整了學習方法!」(我來決定故事的視角和走向)
────
小朋友作為「作者」,可以選擇看待故事與解讀故事的視角,還能自由地決定故事走向。「現在遭遇的挫折看上去好似悲劇故事的終章,但它也可以是我要寫的這本書中的一頁、一個章節,或者是為了後面偉大勝利而埋下的伏筆也說不定呢。」

(本文摘自 美國藝術治療協會註冊藝術治療師縮子依所寫文章)

http://mp.weixin.qq.com/s/-j44gnCGzpdeTxqEPDZIH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