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顆糖果的啟示
四顆糖育人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擔任育才學校校長時,有一次他在學校巡視,無意中看見一個學生手提磚塊,準備向另一個同學砸去。他趕緊上前制止,那名學生聽話地放下了手中的磚頭。他讓學生稍後到校長室見他。
那名犯錯的學生乖乖地在校長室等待挨訓。陶行知進來後,卻掏出了一塊糖送給他,並說:「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按時來到這裡,是一個守時的孩子。」
接著陶行知又掏出一塊糖放到他手裡,說:「這塊糖也是獎給你的。因為,當我制止你砸人時,你立刻就住手了,這說明你很尊重我,是個懂事的孩子。」
學生不敢相信竟是這樣,眼睛睜得大大的。但令他沒想到的是,陶行知隨後又掏出了第三塊糖塞到他手裡,說:「我調查過了,你砸那同學,是因為他不守遊戲規則,欺負女生。你砸他,說明你很正直善良!」
這時,那名犯錯的學生已淚流滿面,他難過地說:「陶校長,對不起,我錯了!同學再不對,我也不應該用磚頭砸他。請您原諒我,我下次再也不會這麼衝動了。」
陶行知見這名學生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感到十分欣慰,於是又拿出一顆糖說:「知錯能改,說明你是一個好孩子,我再獎勵你一顆糖。我的糖發完了,我們的談話也結束了,你可以回教室去了。」
就這樣,陶行知先生用四顆糖巧妙地教育了犯錯的學生。這種充滿藝術與智慧的訓導方式,不僅避免了與學生正面衝突,還讓學生心悅誠服,主動承認錯誤,其效果不知勝過嚴肅的說教多少倍。
這普普通通的四顆糖,在陶行知的手中似乎有了生命:
第一顆糖:尊重和理解。
第二顆糖:信任和支援。
第三顆糖:賞識和鼓勵。
第四顆糖:寬容和體貼。
尊重並接納孩子,帶著愛去教育他們,護送他們踏上自由之旅。
這個故事之所以在教育界傳為佳話,在於它所蘊含的教育理念與藝術。透過輕撫孩子的心靈,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在教育孩子方面是十分重要的啟示。
待孩子以寬
孩子犯錯是正常現象,對此要有一顆寬容之心。孩子就是孩子,不能用對成年人的標準去量度。然而現實中,有些教育工作者對犯錯的孩子總是懷著「恨鐵不成鋼」的心,動不動就聲色俱厲地訓斥,甚至對孩子採用罰企、罰留堂等簡單粗暴的方式,好像不如此就不足以顯示師長的「威嚴」,就沒有盡到教育的「責任」。殊不知,這樣做極易引起孩子的對立情緒和反叛心理,既不利於改正錯誤,也不利於孩子身心健康。當然,寬容不是沒有原則,更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從實際出發,依據孩子的生理、心理特點循循善誘,因勢利導,讓孩子在和諧的氣氛中接受教導,自我反思,認知事理,從而自覺主動地改正錯誤。
堅持正面教育
孩子需要表揚,做了錯事的孩子也不例外。正面教育可以提升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幫助孩子解開心結,促使孩子改過遷善。但有些教育工作者不諳此道,目光總是聚焦孩子不好的一面,「崩口人忌崩口碗」,專揀孩子的缺點、短處來訓示孩子,這是很令孩子反感的。對孩子多些肯定少些批評,多些表彰少些挖苦,多些獎勵少些懲罰,這是教育工作者極待樹立的觀念。
與孩子平等對話
不要以居高臨下的姿態對待犯錯的孩子,那樣做某程度上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由此導致孩子喪失上進心,最終「拚爛」。
滴水穿石,勝過暴雨,和言良意,默化潛移!
寬容不等於縱容,但「此處無聲勝有聲」的效果,表面無痕,實則有意呀!
(轉自網上文章,原文出處及作者不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