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車

為何我們沒有嬰兒時期的記憶?
日期:2021-12

為何我們沒有嬰兒時期的記憶?

從出生那天,到蹣跚學步,牙牙學語,吃第一口飯,第一次上幼兒園,這些人生初期的經歷,我們大多數人已經完全想不起了。直至童年,記憶才逐漸清晰。原因在哪裏呢?

遺忘是自然過程

部分原因在於嬰兒能夠不斷吸收新的信息,每秒鐘可形成700個新的神經連接。因此有一種解釋,嬰兒健忘症僅僅是自然過程產生的結果──我們終生都在遺忘自己的經歷。

19世紀德國心理學家Hermann Ebbinghaus進行了一系列實驗,來驗證人類記憶的極限。他嘗試記住成百上千個「無意義音節」──一些隨機組成的字母,例如「kag」或「slan」。通過他的遺忘曲線圖,可以看到對於所學的記憶下降程度之快,在一小時之內能夠忘掉所學大概一半。到30天時,只能記住大約2%-3%左右。

1980年代,科學家們通過算術法,發現人們比想象中記得更少從出生到六七歲的記憶。有趣的是,人的記憶力各有不同。有些人可以記得2歲以後的事情,而一些人直到7、8歲才有記憶。大部分人大概能想起3歲半之後的一些片段。更有趣的是不同國家的人記憶水平也有所不同,而記憶開始的時間,人與人之間可相差約2年。

文化因素的影響

康奈爾大學心理學家王琪(Qi Wang)收集了來自中國和美國的大學生的數百個回憶。一如世人的刻版印象,美國同學的故事普遍更長、更詳細,且更明顯的以自我為中心。中國同學的故事則更加簡潔,更基於事實;平均而言,他們的首次記憶比美國同學晚6個月。

細節更加豐富,更注重自我情緒的記憶更容易回憶;有個人利益在內是有幫助的,因為加入自己的視角更容易賦予事件意義。

當王琪通過詢問孩子們的母親再次進行同樣的實驗時,發現父母們要為孩子記憶力較弱而負責。

王琪的首個記憶是在她的家鄉中國重慶和母親、妹妹一起爬山遠足。她當時六歲。而直到她移居到美國,這段記憶都從沒被人問起過。「在東方文化中,童年的記憶並不重要。人們常說『你管這個幹什麼?』」她又說:「如果身邊的人告訴你這些記憶對你很重要,你就會記住這些事情。」


新西蘭的毛利人擁有最早的人類記憶,而毛利文化高度重視歷史。許多人都能記得他們在2歲半以後發生的事件。

一些心理學家認為只有當我們掌握了說話的能力,我們才會有記憶力。「語言有助記憶,通過講述經歷能組織自己的記憶,更容易記住。」然而,對於那些先天性失聰並不會手語的兒童,在首次記憶的年齡上並無差別。

有一種理論則認為,我們缺乏早期記憶是因為3歲前大腦相應的功能—海馬體尚未發育成熟,因此無法對一年事情形成豐富的、長久的記憶。

童年發生的事情往往能夠持續在成年後影響我們的行為。一些心理學家因此認為,即便我們忘記一些事情,它們也一定還藏在記憶的深處。

想象的事件

加利福尼亞大學心理學家洛夫(Elizabeth Loftus)一直致力於研究想象出來的回憶。「人們可以接受一些建議並開始想象,最後變成了回憶。」她說。

1980年代,洛夫招募志願者進行了一項研究,她設計了一個謊言,說志願者去商場時走失了,之後得到一位慈祥的老婦人相助,並最後團聚的故事。為了使細節更加可信,她還把志願者的家庭成員也編了進去。「我們基本上對參與者說,我們和你的母親進行了交談,你母親告訴了我們一些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

「近三分之一的志願者相信了這個說法,而其中一些還繪聲繪色地回憶這件事。」

即使你的記憶是基於真實的事件,他們可能因事後的回憶而被改變和扭曲。或許最大的謎團並非我們為何無法回憶起我們的童年,而是我們能否完全相信自己的記憶。

(撮自BBC英倫網2021-10-9,英文原文刊於BBC Fu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