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問題、解決問題的小學英語校本課程
韋惠英 青田教育基金會教學顧問
小學英語教學多年來的問題
1. 整個中小學英語上課時間不少於1440小時(註1),為什麼效果卻差強人意?
2. 中文小學升上英文中學首年,學生多痛苦,如何幫助他們順利過渡?
3. 為什麼國際學校學生的學習生活愉快,主流學校的家長卻常為功課、默書、測驗考試,和子女產生磨擦,弄得關係惡劣?
4. 兒童朝上課、晚補習,討厭學習,還有餘暇培育好奇心、探索、冒險精神、愛閱讀嗎?童年愉快嗎?
5. 政府投入英語教學、師資培訓資源不少,教學法、教學設施大有改進,但投入並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何解?
6. 教師辛勞工作,為什麼教學沒得到應有的果效,常感挫敗?
有別的有效學習方法嗎?
帶著以上的問題,2001-2007年,葛量洪校友會黃埔學校、青田教育基金會(非營利組織)和中文大學前英語自學中心主任黎鳳娟博士合作,進行「青田陽光英語綜合教學法Greenfield Sunshine Balance Literacy Program GSBLP」行動研究,目標和方法是:
1. 提高兒童學習英語的興趣、自信和能力
2. 培養聆聽、朗讀、閱讀和寫作的習慣及能力
3. 認識英語世界文化
4. 利用多媒體,加強學生聆聽和朗讀地道英語的機會
5. 以地道英語故事、非故事為閱讀和寫作的楷模
6. 拼音、語法、默書、閱讀和寫作,教學結合運用
7. 拔尖補底——鼓勵學生在家閱讀附CD的地道英語圖書
英語教學作為外語學習的理念探索
學生缺乏學習英語的社區環境,需增加聆聽和朗讀的機會。傳統的課本較為刻板,利用故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拼音與文法有助學習,需按部就班來處理。學者說:
1. 1990年代,教育署英語顧問 Ng Seok Moi教授指出:「在最理想的情況下,學生的英文只有閱讀和聽力接近母語水平,而口語和寫作方面較為遜色。」(註2)
2.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徐碧美教授指出,學習英語的殺手鐧是多讀。(註3)
3. 用英國兒童閱讀的故事教授兒童學習英語作為外語。(註4)
4. 1994年,Warwick Elley研究證明,透過觀看有字幕的錄像,和閱讀用重複句式編寫的圖畫故事書,幼童在學習字母、字詞、句子和閱讀都明顯有較佳的成績。(註5)
5. 作文是語文能力的綜合表現。前加州大學總校長Richard Atkinson指出單是作文成績就可以預測學生進入大學後的表現。2006年開始,美國大學入學試SAT不再以測考字彙為主,改考閱讀理解和作文。
6. 學生需要有系統學習英語拼音。(註6)
7. 約克大學檢視百年的研究指出「教文法無助英文寫作」。(註7)
8. 深中學英語教師、前香港城市大學英文系童哲生教授指出:英語作為外語學習,學習文法有助學生閱讀時理解文本,透過運用(閱讀、默書及寫作),學生更能自我修正錯誤和內化法則的運用,但過於著重文法不利於語言學習。老師應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容許學生犯錯而不帶來挫敗感(默書、作文不會滿江紅),給學生修正的機會;評核措施(考卷、時間)適當等,都是英語學習成功的要素。(註8)
9. 資深小學、中學英語教師、中文大學黎鳳娟博士說:有必要直接教授語法規則,通過篇章等各種短文帶出某項規條的用法。語法,三年級以上才進行教學。(註9)
10. 默書不死記硬背,能運用拼音、語意和語法等知識來默書和核對所默,美國的學生要九年時間。(註10)
11. 香港大學醫學物理系講座教授馮戩雲指出,上英文課前先上音樂課,有助兒童的腦袋作好上英語課的準備和提高學習興趣。(《明報》,2002.06.25)
「青田陽光英語綜合教學法」兩個階段的教學模式
針對香港小學生學習英語的困難,GSBLP參考學者的意見來設計課程:
課程的「輸入」是以地道英語故事、非故事為楷模;利用多媒體,鼓勵學生在家聆聽CD,增加接觸地道英語的機會;唱歌以提高興趣;系統教授拼音,於小三才開始教授語法。
課程的「輸出」是課業配合教學,要求學生學以致用,運用所學的拼音、語法知識來閱讀、核對默書和作文,以有效評估學習成果。
6-7歲(小一、二)
透過32首歌、120個重複句式英語故事、拼音、對話遊戲,習得聽讀寫講能力,默書是聽寫頭音。重複句式故事習得4個基本句式,進行仿作和引導寫作。
8-11歲(小三至小六)
透過唱歌、詩歌、不同文體地道英語故事、非故事(72篇課文,216篇閱讀理解作業,涵蓋42種文體)、拼音、語法、會話遊戲,學習聽讀寫講,默書是聽默、引導寫作和自由寫作。
課程受到學生、家長、教師、校長和學者的讚賞和推介
學生喜歡上英文課(註11),原因
1. 遊戲中學習:唱歌、小組討論、會話遊戲、讀者劇場
2. 所學有意義和能運用到,有成就感:
- 故事、課文有趣,朗讀錄音功課簡單容易
- 拼音:幫助拼讀陌生字、拼寫和默書
- 語法:沒有操練,幫助閱讀理解,運用於寫作和默書的核對
3. 作文有趣:結合故事、個人經驗、學校活動、節日等;全班 / 小組一起在黑板找出錯誤來改作文,好玩。
4. 課程不深也不難。
5. 父母不諳英語,學生沒有補習,上課專心,做齊家課就掌握到。
家長、老師和校長的回饋
王思渝家長:「學校採用活動教學,學生不需面對過多的測驗、默書、死記書本,學習過程產生興趣去吸收知識。」
Miss Susan Li:「學生對教材很感興趣,不同文體,內容豐富,有地理知識、歷史及名人故事、生活常識、幽默小品、不同地區的文化、美食、節日的起源等,不單學習英語,還豐富他們的知識。」
潘天賜校長:「學生在升中後要接觸的學科會更多,現在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學習了各種科目的知識,升中時便不會感到太吃力。透過理解不同題材的篇章,可建立他們的閱讀能力及培養閱讀興趣,更是一生受用。」
學者的評論
香港中文大學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李行德教授在《少就是多 淺入深出》書中序言表示他完全贊同「青田陽光英語綜合教學法」的觀點:
1. 在香港,小學英語教學應被視作外語教學,而培育學術語言能力是更為見效和需要的
2. 英文是拼音文字,要系統學習
3. 詞彙、語法和文化是學好外語的三大內涵
4. 多讀多寫是學好語言的不二法門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首席教授程介明亦認同該教學法:
「……根據跟蹤研究(註12),這些(黃埔)學生進入了中學以後,英語都相當強……是一個可行而有效的方向……其他學校要效法也不難,很可能是英語學習成功的突破點。」(註13)
「青田陽光英語綜合教學法」成功的關鍵
1. 輸入多樣化:
• 多閱讀、多寫作,課前預習家課、課堂活動的小組討論
• 多聆聽、多朗讀,錄音功課培養學生建立每天聆聽地道英語、朗讀的習慣;錄音功課作平時分,以鼓勵家長重視督導孩子,勤力就可以完成的功課。
2. 輸出學以致用:
˙
• 透過朗讀課文和閱讀理解作業、作文和默書,運用已學的閱讀、寫作技巧、拼音和語法知識
3. 小組協作學習
• 全班分組方法:強、中、中、弱。
• 課堂時間運用:教師1/3時間發問和講解,學生2/3時間閱讀和小組討論)
4. 教深考淺:
• 教深—地道英語故事、非故事課文,內容豐富有趣
• 考淺—學校考試是根據教育局課程的要求
5. 不設精英班:成績只給等級,無名次,培養學生自信和合作的精神
6. 課堂及作業形式多樣化、有趣,提高學習的興趣
7. 課業不需家長或補習中心協助,最重要是家長鼓勵孩子完成聆聽朗讀錄音家課
少就是多
少:
• 每 年只有三次評估試、沒有測驗
• 少抄寫,少測驗,少工作紙的操練
• 沒有補充作業、補課
• 隔星期中、英文默書
• 每星期只有四課一小時(共4小時)的英語課
• 不花時間在低小學生不能掌握的語法學習上
多:
• 多讀:每天均有聆聽、朗讀家課:小一和小二共120個故事;小三至小六,每學年有18個故事和非故事課文
• 多寫:小一和小二寫100多個仿作故事;小三至小六每學年寫12-18篇作文
• 教師多些時間教授閱讀和寫作
• 學生多些時間看課外書(鼓勵學生每週借閱課室的附CD英語圖書)和玩耍
淺入深出
淺入:小一第一篇課文只有7個字(當年除了英文幼稚園,都不設英語教學)。小一、二默書是填寫單音節字的頭音。
深出:高小最長課文1千多字。小四開始有聽寫默書(unseen),小六學生課文平均800字。
小六作文平均有150字,高於一般教科書和公開試的要求。
本課程的困難和有待解決的問題
1. 聆聽錄音家課是學生英語能否學好的關鍵,如何確保家長能督導孩子完成這家課需多探討方法。
2. 每次評估後,教師因為忙於趕及完成課程,容易忽略讓學生找出答錯的原因。
3. 對英語能力較弱的學生,如何在促進學習與達到公開試要求間取得平衛,有待研究。
當年所教的學生已進入職場,有擔任教師,咖啡師、電腦、航空、醫護等界的工作。筆者邀請兩位同學在以下兩個講座中,分享他們的體驗:
1.「運用地道英語故事,小一、二習得聽讀寫講、拼音和聽寫(默書)的能力」
2.「運用地道英語故事、非故事教材,小三至小六學習聽讀寫講的能力」(附學生升讀中二和大三時舉辦座談會談及小學和中學英語的教學情況錄像)
上述兩個講座可在上述連結重溫。
註:
1. 2001年,小學至中學共12年 × 30周 × 4小時。
2. Seok Moi Ng (1994). Language teaching and bilingual literacy at primary levels in Hong Kong. A Report to the Hong Kong Education Commission Working Group on Language Proficiency.
3. 徐碧美(2003年5月20日)。〈學英語殺手鐧──多閱讀〉。《明報》,教得樂。
4. British Council (2002, December 18). Learning English through Children's Literature. BBC; British Council (2015, February 18). Dr. Stephen Krashen: What Choices Have We? Textbook vs Storybook. British Council Interviews Stephen Krashen.
5. New Zealand Council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1996). The Magic Box - An evaluation of the potential of caption television as an aid to reading instruction.
6. Jim Rose (2009). The Rose Report, U.K.; National Reading Panel (2019). The National Reading Panel Report, U.S.
7. 英研究:教文法無助英文寫作。(2005年1月20日)。《明報》。
8. 童哲生(2008)。〈淺談文法學習〉。《青田親子閱讀會季訊》,54。
9. 黎鳳娟(2008)。〈學好語法對英語學習的幫助〉。《青田親子閱讀會季訊》,56。
10. Gail E. Tompkins (2009). Literacy for the 21st Century – A Balanced Approach. Prentice Hall.
11. 參見「運用地道英語故事、非故事教材,小三至小六學習聽讀寫講的能力」網上講座,黃埔學生中三及大三學生座談會錄像。
12. 中一28個黃埔學生,無論是升讀英中或中中,中英數三科中,學生認為英文科最淺;第一次考試,英文科3人不合格。26個黃埔學生,中三最後一次考試,英文科4人不合格。
13. 程介明(2010年2月12日)。〈書寫‧閱讀‧朗讀〉。《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