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腦一體與全人發展
劉有蓮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服務總監(幼兒教育服務)
筆者早前上網觀看TED Talk,聽了一場精彩的講座。紐約大學神經科學中心教授Wendy Suzuki以自身的經驗,分享運動與大腦工作之間存在強烈且直接的關聯。
Wendy在努力運動減肥時,留意到自己的記憶逐漸改善,「運動」不只讓肌肉變得強壯,心情舒暢、精神煥發,亦改善人際關係。在運動時,大腦的海馬體發生強烈反應;海馬體是大腦學習和記憶系統的核心,她發現自己的專注力和注意力集中的時間,都比以前更長,長期記憶也變得更好。因此,Wendy改變自己的研究領域,從研究非人類靈長類動物海馬體,變成集中研究人類認知與運動,研究有氧運動如何用於改善人類的學習、記憶和更高的認知能力。
身腦一體,動身等於活腦,不正是每個人的成長歷程嗎?初生的嬰兒自出生不斷轉動眼球與咀巴,用手發現自己的頭身腳、雙手與環境、聲線及他人的關係;漸次學習控制自己的軀幹四肢與頭頸,從而開始翻身、伏地與爬行,進而坐立、啟步蹣跚前行。
「從具體到抽象」,嬰幼兒的外顯行為似乎只是為動而動,但從發展心理學角度來看,卻蘊藏極豐富的心理、認知和身體發育過程。
有氧運動對於一般好言懶動的成人,聯想到的是辛苦、疲累與喘氣吧?然而對於孩童,走動至出汗,卻代表盡興、自由、好玩、有趣等一連串讓孩童喜樂的感覺!在感性充分得到滿足的同時,孩童毫不費力習得不同的綜合學習能力:專注當下活動、注意身邊事物、理解並協調身體重心與移動、建立視覺認知、判別空間、距離與方向,篩選及決定下一步動作或行為的取捨等等,甚至能同時辨別身邊是熟識或陌生的人物!
若成人能一直順著孩子與生俱來的超強及整全學習模式,尤其反覆自我建構的能力,孩子當可真正達到課程教育的目標,成為德、智、體、群、美五育安康發展的人兒。
可惜當孩子會走、會說及建立自主期(1 - 3歲),成人─不論是父母或教師,都過份熱心地「教育小朋友」:要引發他們的好奇心、訓練專注力;認為孩子能坐定,就不要冒險跑跳;聚焦語文、數學、常識的學科知識操練,多做仿讀仿寫。成人認為以上種種遠勝自由探索。
這樣做的結果是適得其反,甚至造成越來越多的所謂SEN(特殊學習需要)兒童。父母常感擔憂不安,他們與政府都要花費龐大金錢與人力安排孩子接受物理、職業或語言治療;矛盾的是所謂治療的器材與方式,卻是兒童遊樂場免費的設施和在草地上跑、跳、走、擲球!當小朋友成為被治療的對象,而不再是自主自發透過玩樂來學習的自然狀態,孩子只感委屈和壓抑,這只會進一步扼殺孩子的自信心與學習能力。
父母與教師雖然不能如Wendy Suzuki教授般有系統研究帶氧運動如何改善孩子的學習、記憶和更高的認知能力,然而只要多讓兒童多親近大自然、多運動,讓身體不再透過被動高規範的方式學習,而是按部就班習得包含學術知識的生活智慧,你和孩子將生活得更快樂、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