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車

因疫情停課,反思在家教育
日期:2020-09

因疫情停課,反思在家教育

林太乙生於1926,一生沒有讀過大學,39歲任《讀者文摘》中文版總編輯至62歲退休。她10歲那年,因父親的工作關係,一家常往返歐洲、美國與中國,學業經常中斷,但遊歷的經驗和見聞,培育她堅毅的性格。


她中學畢業時,父親勸她不必考大學,鼓勵她到耶魯大學教中文,說:「你已經養成了自學的習慣和能力,有了這一點,什麼學問都可以學得到。」

人稱「幽默大師」的父親林語堂不拘泥於傳統的教育方法,造就了林太乙。

校內不如校外教育

林語堂認為,整個世界就是大學堂,將自己向這個世界敞開的程度決定了學習的廣度和深度。

不把讀書時間和不讀書時間分開,出門、走路、看戲,也亂看亂學,所學的不是文學,而是文學所取材之人生。

關在教室裡被動地學習,其實是末流的,最重要的是主動學習和讀書的熱情,其他的無關緊要,所以父親不在意女兒的學校成績。

在學校裡能學到的東西,不如從校外所見所聞得到的知識。只要養成愛讀書的習慣,一部字典在手,憑自修,什麼學問都能學到。

閱讀與寫作奠定中文基礎

林語堂離開中國時帶同大量圖書,家庭教育奠定林太乙良好的中文和中國文化基礎。

        讀書,最重要的是樂趣,從讀書中獲得樂趣的同時,其實也獲得了學問,關鍵在體會到真正的樂趣之所在。

無論在哪裡,無論多忙,他都堅持一週兩次親自教授女兒中文、練習書法和討論閱讀指定之課外讀物。

鼓勵女兒寫日記,想到什麼,看到什麼,就寫什麼。要緊的是個「真」字,要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來,不要寫成流水賬。

處事的態度至為重要

林語堂認為,最重要的是怎樣做人。

孔子所謂「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行為的重要在文字之上,文章做不好沒有關係,人卻不能做不好。


在外國,不要忘記自己是中國人。外國人的文化與中國的不同,可以學他們的長處,但絕對不要因為他們的笑話而自卑。看見外國人不要怕,有話直說,這樣他們才會尊敬你。


中國人是靜的美德,主寬主柔;西洋人是動的美德,主爭主奪。中國人主讓,外國人主攘。英文aggressive看來似乎是不好的字面,但是洋人用起來倒是稱讚某人的進取心。

林太乙學貫中西,遊走於兩個文化,著作涵蓋中英文小說、日記、遊記、傳記等。她掌舵的《讀者文摘》是數代華人的精神糧食,帶來愉快美好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