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車

行街——經驗的累積 學到不能從書本上得到的經驗
日期:2023-09-14

跟爸爸行街

跟爸爸行街可說是身教,因為他事事好奇,喜歡以不同角度看事物,而且總叫我與他一起看。期間他會提我留意一些他感興趣的事物,街道上可看的東西多的是, 這就是教育。

爸爸喜歡看些甚麼呢?行人動態多,街上店鋪攤檔多,他把觀察力投放在哪裏呢?我一直跟著爸爸走,他看甚麼我看甚麼,慢慢就學到了。舉個例子,爸爸和我都喜歡看粵語片,當時灣仔駱克道 有兩間放粵語片的戲院,國民和環球,門前擺滿零食攤檔,售賣俗稱「鹹酸濕」的零食,如醋浸沙梨、酸木瓜、椰子酸薑等,也有些只賣新鮮沙梨的檔。別人付錢取貨,轉身便走;爸爸卻往往站著不走,看小販拿著刀快刀批削沙梨皮,削削削削,不消一分鐘,沙梨的皮全削去了,真是刀法如神!也會看燒臘工人怎樣飛快轉著鐵叉燒鴨子。

跟爸爸行街,我看到不為人留意的庶民智慧、謀生技能,也學到了聚焦的觀察方法。

 

跟梁伯行街

梁伯就是香港著名掌故專家、記者筆名魯金的梁濤先生。他總是背著一個大袋,說:「細路,跟住我來!」我便跟著他走。他跟我爸爸一樣總喜歡駐足街頭,我學會了等他一停下來,就立刻隨他目光去找目的物。就是不知道有甚麼好看,仍努力搜索一番。等過後,他告訴我剛才看甚麼,才知道自己有沒有走漏眼。

從小到大,與不同的長輩一起逛街,教會我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豐富我的學識。他們是活的教科書。

 

《路上觀察學入門》

我最近看了一本書, 是日本人赤瀨川原平、藤森照信、南伸坊編寫的《路上觀察學入門》。你猜他們逛街時會看些甚麼呢?他們會看街邊為何突然會有塊凸出來的水泥柱,然後追查原因。

日本人不大喜歡拍照,多把所見的景象畫下來,因為經過細意觀察畫下來後,印象會更深刻。這本書很好、很有趣,讓行街因觀察而有新發現,所以小朋友若有這類的興趣,不妨讓他發展,他可能看到某些大人看不到的東西。這都是實地觀察考查的結果,而不是從書上看來的。

 

先進的教育方法

我認為很多香港人都缺乏觀察力。先進教育方法多鼓勵孩子從小多觀察。日本人不大讓小朋友拿照相機到處拍照,而是每人帶著素描本到處寫生素描。拍照雖能趕快把景物拍下來,但回家後又未必會看。畫畫卻需要不斷觀察,掌握特徵。

我覺得這類訓練應該由幼稚園開始,從小培養,也需要有人在旁提示,不然小朋友便不知從何學起。觀察還是最好從小學起,人長大後視野變得「散」了,就很難集中,也無領悟。孩子有了細心觀察的習慣,他們會忽然喜歡上某些事物,而且觀察力可能比大人細緻得多,敏感得多。

 

學會發問和聊天

童年時期跟爸爸,成長後跟梁伯,都讓我學懂了逛街,增強了觀察力,培養了好奇心,甚至成為我日後的教學方法。不同處在我跟爸爸逛街並沒有學到如何與人聊天,梁伯卻教我一定要跟人談天。他說要先學習聆聽,再學聊天。他很喜歡向攤檔裏的人問長問短,我仔細觀察,不必問問題也能看出我感興趣的事物來。看書學不到這種技能——跟隨一個人逛街,則心領神會。梁伯是記者,你以為他隨便與別人胡扯?其實回話中只要有一兩句話用得著的,他就會用上,變成他寫文章的重點。

跟梁伯行街, 他不教理論,不給指引。他會帶我行一些「三教九流」、平常不去的地方;有時還特設「專題」。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天晚上,他帶我到荔園,說:「在(粵劇)戲棚工作的人都很辛苦,我們去看看。」進入後台,看見某些粵劇藝人在不受社會重視的環境下的生活情態,如雜亂狹窄的化妝間,簡陋布帳一遮,便脫衣換衫,留給我強烈的江湖風塵感。另外令我記憶最深的是,放眼台下,觀眾全是老人——年輕的都到隔鄰看豔舞去了!只見年長觀眾隨著樂曲唸唸有詞,從他們愉悅的神情,我感受到粵劇與他們的生活是多麼息息相關,也使我開始關注這門藝術的前景。

行完後台一周後,梁伯便到化妝位與老倌及下欄(當兵仔、侍婢的演員)聊天,這也令我學到發問的方法:不需多話, 問題簡單直接,一語中的即可。梁伯說:「你講咁長篇,人家邊得閑聽你?」他很會用受訪者慣用的語氣、說話特色發問,例如簡單一句:「你一晚有『幾舊水』(薪水多少)?」 對方回答:「鬼有咩!」便道盡粵劇藝人的艱辛。

梁伯讓我知道,除了觀察,發問和聊天也很重要,這對我後來做訪談有很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