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車

故事的治癒力-聆聽故事
日期:2019-03

故事的治癒力 -聆聽故事 宿子依

美國藝術治療協會註冊藝術治療師

「藝術治療」

「藝術治療」一般指以「視覺藝術」 (素描、彩繪、雕塑、及其它美術形式)為主的心理治療方式,借助表達性的創作歷程,説明有需要的人抒發和處理情緒衝突,克服困難經歷,發展人際能力與適應力,從而有助於自我覺察和自我成長。


↑ 這幅畫的主人是一位來自紐約華人移民家庭的7歲小女孩

畫面中,剛剛破殼的小鳥孤零零待在鳥巢裡,大聲地呼喚鳥媽媽。周圍的小朋友猜測這個小鳥可能很想媽媽、很傷心,畫了這幅畫小朋友卻兩手一叉腰,說,「不,它很生氣!」

現實中,小女孩的父母因為需要打工,沒有精力撫養她,於是她一出生就被送回國內,寄養在親戚家中,直到五歲可以入讀紐約的公立小學才得以回到爸爸媽媽身邊。曾經的留守經歷讓小女孩感到被拋棄、背叛,但因為要做一個「聽話的乖孩子」,她又不能直接表達對媽媽的憤怒,所以通過一個需求沒有被滿足的小鳥來寄託她的憤怒和不安全感。



↑ 創傷的男孩畫了一粒堅強的種子

還有一個曾經遭遇重大創傷的高中男生,他在畫作中講述了一粒種子掉進深不見光的大坑裡的故事。被漆黑寒冷包圍著的種子,憑著一絲光亮、一點雨水,努力紮根在最深的地方,最終長成了森林裡最高最健壯的參天大樹。通過故事中一個充滿希望和力量的轉折,他完成了從「受害者」到「生還者」的轉變,既接受了創傷這一事實,又樹立了改變和重建的意念。

那些難以用語言來描述,或者令人不安的想法和感受,通過藝術創作中的形狀、色彩等被賦予意義之後,變得不那麼難以承受和表達了。

在藝術治療室,有這樣一個特別的角落,「住」着很多繪本和童書。無論小朋友來自哪裡,上幾年級,遇到了什麼樣的困難和疑惑,總有一本屬於他/她,關於他/她,像是專門為了他/她而存在的書等著被發現。

恐懼焦慮
1. 第一天上學嗎?

A Kissing Hand for Chester Raccoon





2. 害怕單獨睡覺嗎?

There's a Nightmare in My Closet





3. 家庭衝突、離異:爸爸媽媽吵架了嗎?

When My Parents Forgot How to Be Friends



4. 失落、喪親悲傷、生命教育:親人去世了嗎?

The Heart and the Bottle

5. 長頸鹿不會跳舞
表演型焦慮,強烈害怕、回避公共社交情境、缺乏自信

Giraffes Can't Dance / 



理解憤怒、表達憤怒:

一遇到生氣沮喪就忍不住尖叫嗎?

Mean Soup



選擇性緘默、處理焦慮:

班上新轉來了一個不說話的小姑娘嗎?

Lola's Words Disappeared



小朋友們在讀書時會發現:

「哇,原來不只我有這樣的經歷,原來也有人懂我的困惑,甚至把它寫成了一本書,這足以說明我不是小題大做,我的問題值得受到重視。」

這是心理諮詢師常會運用到的一種實用工具——「閱讀療法」(Bibliotherapy)。

書本就像是那根連接了治療室、家庭和學校的隱形線。老師們常常借藝術治療室的書,和班級中的小朋友們一起閱讀討論。藝術治療師也會把書單推薦給家長們,作為孩子睡前親子共讀的內容。當一個小朋友找到屬於他/她的那一本書,他/她無比珍惜,在很長一段時間反復閱讀。書本成為承載著情緒、重要關係和個體經歷的有力載體。

有位爸爸與我們分享了他和兒子的親子共讀經歷,讀的是很多家庭都熟悉的《猜猜我有多愛你》:

「從他三歲到三年級的這幾年,我們有無數個夜晚是以這本書來結束的。有時候,他說對我的愛可以延伸到冥王星上,甚至往返100次,但有的時候,他只愛我到客廳那麼多。」

這位爸爸無奈地搖搖頭,卻掩飾不住眼裡的笑意,也許這是多年以後,父子二人一想到就會覺得溫暖的記憶。

小朋友們從書裏得到的,不僅僅是被理解的安慰,還包括理解與共情(感同身受)的能力。孩子們的理解力和共情能力比起大人來一點也不遜色,缺少的是一些引導和示範,這時,書本就是再好不過的工具了。

「Mike今天特別暴躁,惹大家不高興,就像那本書裡的主人公一樣呢!我想,他是不是遇到什麼困難了,所以他的『憤怒怪獸』特別想出來搞破壞?」


「我邀請新同學Nana一起玩滑梯,可是她都不回答我。也許,她和那本書裡的女孩一樣,除了說話,還有其它特別的表達方式?我真好奇她的『語言』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