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文學學與語文學習
黃潔貞博士 前香港教育學院中國語言學系高級講師
語言課本是前菜,兒童文學才是解藥
我曾撰寫過一整套的小學語文教材, 創新地以兒童心理及兒童文學的角度切入;四平八穩短小的課文只是語文學習的前菜, 只能提供基本的學習框架,未能予孩子足夠的智力挑戰, 填不飽他們的肚子, 不足以讓孩童得到足夠的語文營養。
在師訓的歲月中, 我一再指出語文教學, 需要應用大量的兒童文學。學會閱讀, 學會一本書一本書的閱讀, 有能力在如今資訊爆炸的年代學到速讀、泛讀及鑑真辨偽, 那才會擁有終生學習、可以與時並進的能力, 那是孩子今天在學校最需要得到、也是最重要的教育。
近年來, 大家都在煩惱, 為什麼孩子學習中國語文學得那麼艱難、那麼乏味? 為什麼語文習作煩瑣又大量, 令孩子疲於奔命; 可是到頭來, 香港中學文憑試(DSE)依然令孩子張皇失措? 怎樣才可以為目前的語文教育現場帶來新能量、新動向?
我相信兒童文學就是此中的解藥 !
兒童學習語言,需要大量練習
孩子是學習語言的天才, 很多成年人學外語, 都賽不過孩子學母語。俄國教育心理學大師維高斯基(Vygotsky)指出:語言是文化的載體, 也是心智的工具。學習語言, 最先是作溝通、表達用, 跟着是發展自我中心的語言, 隨後是發展內在的、自我規範、指導行為的語言。
兒童語言要得到再進一步的發展, 需要大量的練習, 兒童在向別人表達觀點時, 腦海中就會出現推理的思考, 思考的過程要動用語言, 語言就在思考的過程中得到應用及鍛鍊。 換句話說, 語言這思考的工具, 要孩子在主動的推理、思考、感動、應用表達中, 多用、善用及活用, 那麼, 孩子就可以掌握好語文這工具並獲得語文能力。
忙於找標準答案,放棄用腦思考
孩子回答提問, 填寫有標準答案的工作紙, 這些被動的猜測與經歷, 跟主動建構的學習, 有天淵之別。因為這些指令下的回應及填寫, 孩子還沒有真正啟動他們腦海中的小黑箱, 沒有屬於自己的思考。 這個小黑箱, 才是孩子學會語文的秘密。吃進很多語文的營養, 之後, 小黑箱就會自行運作, 然後冒出一些成年人也想像不到的東西出來, 而這也就是孩子出現個別差異的因由。
就好像四歲的姪孫女跟我說:「叔婆, 我好掛住你, 多到不得了。」我就知道, 她不是在模仿中學習, 而是會開動大腦, 自行嘗試將語言拼拼湊湊, 甚至是創作, 來表達她內心對世界的觀察和理解。她注意到怎樣用語言來形容豐盛, 這觀察的能力很可貴, 她需要的是對語言有更多的觀察及輸入, 這些怪怪的語句, 不打緊,日後多與別人交往, 觀察到沒有人這樣組合句子時, 她就會自行慢慢的修正過來。
在建構學習的過程中, 孩子需要的是有信心去嘗試及表達, 學會學習的方法, 而不是放棄思考, 靜候別人為她提供標準答案。孩子要是忙於找標準答案, 放棄了用腦思考, 他就沒有發展到自己的學習能力, 看不到自己的潛能, 更錯失了學會學習的寶貴在學時機。
兒童文學當中的情意, 令兒童文學成為最美麗、最有趣的語言, 孩子樂於沉浸其中, 並且在與師友的互動討論當中, 小黑箱就會得到很好的運作——用腦思考, 提升思維素質、認知能力及語文能力。因此, 我們實在需要出版更多優秀的兒童文學, 需要有更多寫手, 更需要有很多推手向老師推介怎樣理解、鑑賞及應用兒童文學, 讓孩子輕鬆快樂地踏上學習語文的坦途。
(本文摘錄自《兒童文學論文選》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