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車

承認「我不知道」會很丟臉嗎?法國老師一場教育拆穿亞洲人的慣性謊言!
日期:2022-09

承認「我不知道」會很丟臉嗎?法國老師一場教育拆穿亞洲人的慣性謊言!

褚士瑩 哲學諮商師、國際NGO工作者

課堂上,老師奧斯卡點名到我頭上:「你對蘇格拉底在歐緒弗洛篇(Euthyphro)關於『虔誠』的對話熟悉嗎?」


「不是很清楚。」我語帶抱歉地說。


「不是很清楚。是知道,還是不知道?」


「只知道一點點。」其實我一點都不知道,但是好像說知道一點點比說完全不知道,要來得有面子。


奧斯卡沒有放過我:「一點點?那告訴我你知道的那一點點是甚麼。」

「這……」我頓時面紅耳赤。


「你到底是知道,還是不知道?」奧斯卡追問。

感覺到所有眼睛都聚集在我身上,我羞恥地說:「對不起。」


「你跟我說『對不起』做甚麼?我能拿你的『對不起』做甚麼?所以你應該說甚麼?」


「我不知道。」


「沒錯,答對了。你剛才的答案應該是『我不知道』,而不是『只知道一點點』。哲學思考裏,沒有甚麼叫做知道一點點,因為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自我哲學諮商練習

整天我都很認真在想:「不知道就說不知道,不是很簡單的事嗎?為甚麼我做不到?」這是奧斯卡給我的自我哲學諮商練習。我必須弄清楚,這是我個人的問題?還是文化的問題?語言的問題?


我立刻發現不只是我一個人。在亞洲,我們對於自己不知道的事情,總是不願意承認自己一點都不知道,習慣的反應總不外乎是:


1. 含糊地說「不是很清楚」,或是「知道一點點」來替代承認「我不知道」。


2. 「喔喔喔」、「嗯嗯嗯」來回答,讓對方覺得我好像知道,但是一旦被追問,可辯解:「我剛才又沒有說我知道!」


3. 說「好像聽那個誰誰誰說過」或是「好像最近在電視那個甚麼節目上看過」,藉着把第三者拉進來,把自己不知道的責任推出去。


4. 明明不知道,但是先說「我知道」,搞清楚後再回頭解釋:「剛剛我以為你在說那個甚麼甚麼……」


5. 只有很少數的人確實會說「我不知道」。

何時開始我不敢說「我不知道」

我想到小學課堂上被老師叫起來回答問題。


「老師,對不起,我不知道。」我恐懼地小聲回答。


「你怎麼可以不知道?」老師暴跳如雷,「我不是教過了嗎?考試考這題,你可以回答『我不知道』嗎?」


然後,我就跟其他孩子一樣,變成再也不敢說「我不知道」的人,慢慢地,長大以後變成不敢說「我不知道」的大人。



薛定諤的貓(圖:Anarkman,CC BY-SA 3.0)

說「我不知道」的好處

奧斯卡問:「有沒有人能說出『不知道』的好處是甚麼?」


「在芬蘭,如果有一個學生說『我不知道』,老師會說:『太有趣了!那可不可以告訴我你知道甚麼呢?』當這個學生把他知道的部分說清楚,大家明白他不知道的是甚麼後,老師就會問有沒有哪一個同學能夠用清楚明瞭的方式,解釋給聽不明白的同學聽。這樣老師也才有機會知道那些覺得自己懂的學生,理解是不是正確,或是有沒有更簡單的方法,來講述一個概念。」


「很多時候,我們是從學生彼此的對話,才知道癥結點在哪裏,甚至引發出一些老師從來沒有想過的問題,挑戰老師也去思考,所以有人『不知道』,對大家都很有幫助。」


於是大家紛紛說「我不知道」的好處。「直接說『我不知道』,就避免需要假裝知道、繼續說謊」、「說『不知道』,老師就不會繼續追問下去」、「我有時候明明知道也會說『我不知道』,這樣人家才不會因為我太聰明而嫉妒我」。


於是,我從小對於說不出「我不知道」的心結跟羞恥感,就這樣解開了。凡事實話實說,心裏輕鬆多了。



奧斯卡用詰問來引導人思考,就像蘇格拉底教導學生那樣,從不直接給予知識;而是透過引導,甚至是一些震撼,讓學生透過思考與辯論,自己找出真理。


(撮寫自《我為甚麼去法國上哲學課?擺脫思考同溫層,拆穿自我的誠實之旅》)